新闻中心
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李经理

联系电话:15124540537

新闻中心

靶向药回收乱象:高价背后的“灰色生意”与隐忧

发布时间:2025-09-04点击:0

一盒原价1.2万的靶向药,回收价竟开到8000元?”近来,不少癌症患者家属在医院周边、病友群里见过这样的“回收广告”。这些本应严格管理的处方药,在回收市场里成了“硬通货”,离谱的价格背后,藏着一条游走在法律与风险边缘的灰色链条。
 
靶向药回收的“高价”,往往精准踩中患者家庭的痛点。对许多人而言,靶向药需长期服用,但若出现耐药、病情变化或剩余药物,闲置的药品就成了“食之无味、弃之可惜”的负担。而回收商开出的价格,通常是原价的50%-70%,远高于普通废品回收,甚至比部分渠道的购药价还诱人。比如某款肺癌靶向药,患者自费购买每盒约9000元,回收商却愿以6000元收购——对急需用钱的家庭来说,这仿佛是“变废为宝”的捷径。
 
但这看似“划算”的交易,实则藏着多重陷阱。首先,回收的药品流向成谜。部分回收商将药品翻新包装,篡改生产日期、有效期后,再通过非法渠道卖给其他患者。这些“二手药”可能因储存不当(如高温、受潮)失效,或因批次问题存在质量隐患,服用后不仅无效,还可能延误治疗。其次,回收行为本身涉嫌违法。靶向药多为处方药,根据《药品管理法》,未经许可收购、销售药品,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,买卖双方都可能面临法律风险。
 
更值得警惕的是,“高价回收”的幌子下,可能藏着诈骗。有患者家属反映,曾遇到“先付定金、收货后失联”的回收商,或被以“药品有瑕疵”为由恶意压价,最终钱货两空。而即使交易“顺利”,患者的个人信息也可能被泄露——回收商通过购药记录、病历等信息,精准锁定其他潜在“客户”,甚至引发后续的诈骗或骚扰。
 
为什么靶向药回收乱象屡禁不止?一方面,部分家庭因药费压力大,对“闲置药品变现”存在需求;另一方面,靶向药价格高、流通渠道相对复杂,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。此外,药品溯源管理仍有漏洞,部分医院周边、线上平台的回收信息难以彻底清查,也让灰色交易有了生存空间。
 
对患者和家属而言,面对“高价回收”的诱惑,需多一份理性:闲置药品若仍在有效期,可通过正规渠道捐赠(如部分医院的公益赠药项目),既帮助他人,也避免法律风险;若需处理,应按医疗垃圾规范丢弃,切勿因“贪小利”陷入骗局。而从社会层面看,唯有加强处方药监管、完善药品溯源体系,同时扩大医保覆盖、降低用药成本,才能从根源上减少靶向药回收的土壤,让救命药真正用在“救命”上,而非沦为灰色生意的筹码。

网站首页
药品回收
一键拨号
联系我们
在线留言
联系人: 电话: 你的留言:
验证码:
QQ咨询
联系电话
15124540537
微信扫一扫